冬至后的氣溫逐漸下降,無論雨夜、雪夜、風(fēng)霜夜,常與好友們圍爐夜話,煮一壺老茶,品光陰里的冷暖。
老茶色澤枯蒿,或泛白霜,像極了耄耋之年的老人。干茶和茶湯里,聞不到茶的青春氣息。
原本外在的茶香,已內(nèi)斂凝聚于湯,臻于化境。
茶湯的苦澀滋味,已然消盡,像古玉璧上的谷釘紋飾,雖事雕琢,卻不著痕跡棱角。
入口暖暖厚厚,溫柔無骨。沉郁的茶氣,深藏于茶湯的果味沉香之中,讓人有如沐春風(fēng)暖暖的體感。
老茶滄桑歷盡后,已是脫盡外在色相的無事,無味中蘊(yùn)藏著新茶遙不可及的渾厚溫潤,以及充盈的茶氣、溫暖的體感。
品茗的無味為至味,是清代陸次云首先提出的:“甘香如蘭,幽而不冽,啜之淡然,看似無味,而飲后感太和之氣彌漫齒頰之間,此無味之味,乃至味也。”
陸次云品飲西湖龍井后,寫下感覺中的無味,大概是指龍井的甘香不冽,茶氣溫厚,清遠(yuǎn)韻致,卓爾不群。
現(xiàn)在的西湖龍井,所選用早熟品種且殺青溫度低,大多偏于外觀翠綠漂亮但青澀味重,因此以無味為至味的西湖龍井,已是可遇不可求了。
近年,當(dāng)老茶的品飲與藥用價值被充分發(fā)掘之后,“無味”與“至味”的感覺,在真正傳承的老茶上,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(fā)揮和應(yīng)用。
品茗中的無味為至味,更多是表達(dá)一種哲學(xué)上的審美和意境。
首先,老子的《道德經(jīng)》有:“常有欲以觀其妙;五味令人口爽;道之出口,淡乎其無;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;恬淡為上?!?/span>
其中的無味,是有無相生。這種無味是其中有物,是擺脫了感官利害和具體斑駁的味道,是一種精神境界上的含不盡之意,見于言外。
其二,無味之味,即是淡味。無味處為真味,所謂真味,就是物質(zhì)的自然味道與基本味道,它是其它味道的基礎(chǔ)。
夫五味主淡,淡則味真。莊子有云:“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,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?!?無味之味,蛻去了生理感官色彩,成為一個純粹的美學(xué)概念。
孔子云:“質(zhì)有余也,不受飾也?!?極飾反素也。有色上升至無色,有味升華為無味,從而使本色樸素的美成為至美,自然不受飾的無味成為至味。
其三,無味是茶的真味與正味,不苦不澀,不張不抑,五味調(diào)和。
味之品,是品茶的一個具體過程。味之境,才是品茶的終極目的。
無論粗茶、精茶,不必過分注重滋味的分別,粗茶中品出恬淡,平凡中品出閑適,困境中品出安閑,無味中品出有感于心的至味,才是茶的大道通途。